人们常说“挣钱吃饭”,指的是工作了才能挣钱,有了钱才能吃饱肚子,这本就是很朴实的话语,的确也是不可否认的公理啊。可是,如果把它倒过来说成“吃饭能挣钱”,你会想到什么呢?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我在成都休假时听到的一个打破“思维定式”的新提法。
那是个星期天早上。
雨后放晴的成都,阳光既柔和又明亮。我乘坐在开往三圣乡的公共汽车上,窗外徐徐凉风吹过,空气湿润,非常惬意。
车到一个站口,一下子上来了五六个老太婆,个个穿得花花绿绿的,说话声嗓门很大,中气十足,絮叨的无非家长里短的。几个识相的年轻人还起身让座,她们连声谢谢相互挨着便一一坐下。
我知道,在成都,称呼看上去六七十岁以上这般年纪的女性都叫太婆。
有一位太婆坐得靠我很近,只听见她与同伴聊天说道:“儿子虽有工作,但一家大小花费大,我不用儿子的钱,他把自己管好就行了。我只要能吃饭就能挣钱。”
“能吃饭就能挣钱?”听到这句话,我第一反应是现在成都发展真快,‘吃饭’又是什么新兴行业这么安逸还可以挣钱?
细细端详身边的太婆,只见她年龄约摸七十有余了,岁月已让她的背显得有些弯驼了,额头和嘴角早已牵出不少皱纹,门牙已下岗了,说话还有点漏风呢。
我暗忖,太婆莫非是个美食家?
不像,真不像。
虽然看起来她身体还很硬朗,但无论如何都看不出她会吃、懂吃、能吃、敢吃美食家的底蕴与品位。
总觉得“能吃饭就能挣钱”一定有其特殊含义。
我怀着几分好奇,我禁不住探身问道:“老人家,您说‘只要能吃饭就能挣钱’,咋个讲哦?“
她爽快地回答道:“我有社保啊,政府每月都给我发钱,只要我能吃饭,钱就会有,还每年递增呢;不能吃饭了,上天堂了,钱就没有了。”
啊,是这个理儿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很简单的道理,是我想复杂了。
这就是说,不论机关干部或企事业单位职工,即使退了休,只要还能吃饭,你每月就可领到工资或退休金。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还活着,就可以挣到钱。每月少则五六百,多则一两千。要说这话的本意,是要大家保重身体。只要身体健康,就能继续活下去,也就可以按月领到工资或退休金,就可挣到几百乃至上千元钱。
倒是太婆回答的那般口吻,那知足劲,一说一个哈哈哈,笑声如落盘的珠子,洒落在车上每一处,那满满的幸福感,非常有感染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太婆很健谈。“如今好了,有低保,有养老金,医保也在完善……领养老金了,多活一天,多吃一天饭,就多赚一份养老金。”
为了印证刚才她自己的那句话,她又说出同伴们讲过的一个笑话。说某个单位有位退休干部,月退休工资几千元。退休后很想同儿孙居住在一起,以享天伦之乐。但儿子儿媳开初并不开窍,以为是累赘。后经人点拨,儿子儿媳才明白,父亲每月的工资,相当于自己又多了一个月的纯收入,两口子随即将老爸恭恭敬敬地接回了家……
这个故事很直白,让人更觉得“吃饭挣钱”这话很有道理。
没错,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句话,就是“挣钱吃饭”,即指现在的年轻人,还得靠自己去“挣钱”,才能有“饭吃”。
太婆还说,她现在吃的用的什么都不缺,缺的是岁数。政府给我们搞养老保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有了养老金,吃饭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就是太婆最朴素的想法。
她还对我说了许多许多今昔对比的话,我被她彻底感动了。
我说:“您老人家这种快乐的心态,身体一定健康,一定会长寿!”
一路上,从太婆们聊天中我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为了“吃饭挣钱”,她们的口号是“健康大过天”。她们互相鼓励,每天都要过得开心过得时尚。她们对生活的城市非常满意。现在,她们中有的是专门选择到披萨店过生日,有的是只要有新建的景点就一定要去逛一逛。比如她们今天结伴要去的三圣乡湿地公园。有位太婆还学着子女的口吻说“太婆比他们还会养生”,“吃了20多年的素菜,懂得‘红枣补脾虚、黑豆补肾’”。总之,她们几乎个个都成了很要强的人,不希望给子孙们添麻烦,哪里快乐就到哪里去找快乐。她们是一帮欢乐的老闺蜜、正能量的老太婆,她们相约偕老永恒的快乐时光。
这,不正应了眼下川渝一带流传甚广的民谣了吗——“成都老太婆,爱走农家乐;不是泡温泉,就扯草草药;上午去爬山,下午打五角;赢了不开腔,输了紧到说;中午杀馆子,饭钱各开各;上车逗在吵,下车又在约……”
快乐的人生,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一条就足够了。不论是已成为“吃饭挣钱”的人,或者是还靠“挣钱吃饭”的人,只有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总之,我觉得“吃饭挣钱”是一句经典的话语。
在返回飞北海的乘机上,无聊中翻看航空杂志,无意间读到这样一个新闻:韩国如今兴起美食偷窥热,不少人通过付费网络直播观看美女大快朵颐,以满足自己想吃却不能吃的欲望。这种“美食秀”一般能吃上3个小时,而从事这种视频直播的美女月入大约9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4万元)。34岁女子朴舒妍之前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自从发现在摄像头前直播吃饭能够让自己获得高额报酬后她便离职了,成为一名专职的“吃饭直播员”……成都太婆那句“吃饭能挣钱”话语犹在耳畔,对比之下会发现这话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我的邻座是两个小朋友,她们一个是刚初中毕业,一个是小学五年级。我试着询问,权当作“民意调查”了:“你们知道吃饭能挣钱吗?”
她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美食家!”
“不对,那是工作,答案应该与工作无关。”我一口否定了。
她们很可爱,一副专注的表情,眼睛不停地眨着努力地思考着。
初中生犹豫了一会又说:“是营养师吗?”她解释只要会营养点菜与合理搭配,并能掌握一些特殊食品的食用技巧与方法,甚至能说出所用美食、美器的出处、产地、优劣等,这样的职业不是也能赚到钱嘛。
另一个怯怯地试探:“难道……替别人吃饭?”
没想到会被逼出这么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我依然摇头。
我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其实还是都与工作有关,还是要经过工作来挣钱。而“吃饭能挣钱”,一定是与工作无关的,不需要工作就能挣钱。
她俩一时语塞,最终向我投降:“阿姨,我们实在想不出来。”
她俩急着向我要答案。
“别急啊,下机前再告诉你们吧。”我说。
好吃的东西总会引起人的食欲。飞机上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吊吊孩子们的“胃口”,或许会让她们产生某种求知的欲望或兴趣。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好奇心让她们带着同样的问题又去询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叔叔,还问了后排的阿姨,但给出的答案与两位小朋友一样:美食家,吃饭能挣钱。
眼看飞机快要下降了,拗不过她俩的请求,我向她们讲述了成都路遇的太婆和太婆的“名言名句”。
“阿婆不用工作了,坐在家里,只要活着,只要能吃饭,每个月都有养老金,不能吃饭了,钱就没有了。”我的答案简单明了。
“啊,原来这样哦。”
“不是美食家,是养老金!”
两位小朋友顿悟。有一个还兴奋地说:“暑假作文有了,就写这篇——《吃饭能挣钱》!”
是的,吃饭能挣钱。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人们最朴素的人生愿望,也是传统文化中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忙碌一辈子的老人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和照顾,安享晚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傲然屹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身边两位还没到16岁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没什么太多的感受,但对于那些苦尽甘来、饱经风沙的前辈们是一断历史性的跨越。当然,说着这句“吃饭能挣钱”时,也应该看到行业间、各阶层间以及同工龄、同学历、同贡献等相近人员工资收入尚有一时难以平衡之处,但贫富差距只能用税收调控,只要社会保障做好就行。
成都一群太婆们之所以充满幸福感,是因为她们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到了今天每一步都很知足。我在她们身上,看到了心有安顿,而对当下的能珍惜,会感恩。